“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迎难而上、承压前行,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这其中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自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以来,各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公平监管体系等“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场壁垒加快破除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和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前不久,沪苏浙皖联合发布实施《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规范》,三省一市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省“一网通办”。在粤港澳大湾区,统一信用数据共享专区和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开通运行,244项“湾区标准”正式发布,而“湾区认证”的发放更是受到经营主体的欢迎。近期启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覆盖了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10个重点区域,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与数据、算力等新型要素协同配置,预计到2027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新动能。负面清单持续“瘦身”
历经4次修订,清单数量已从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到2025年版的106项,压缩比例近三成,带来了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十四五”以来,我国企业净增1999.9万户,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6万户。目前,我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已全面清零,农业、服务业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准入试点工作也已全面启动。从今年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发布,到近期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启动,“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的实施路径更加清晰,负面清单中准入限制“瘦身”近三成,“全国一张清单”初步实现了经营主体登记与清单管理的无缝衔接。深化改革走向纵深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为政府行为厘清了边界、明确了尺度,比如,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助于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着力整治低价倾销、招标乱象、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难点,也是当前最急迫的任务。当前,必须把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市场的优势关键在“有效”,政府的作用关键在“有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核心在于解决好影响市场作用有效发挥的问题,解决好政府缺位与越位问题。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要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非关起门搞封闭运行的大市场,而是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基础,更好地把国内与海外市场联通起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努力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伴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向纵深推进,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将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工委会融媒信息部副主任
中政营商环境网副总编辑
侯瑞岭整理供稿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