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在于执行。新近播出的五集纪录片《民法典进行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同被关注的还有案件和背后的审判法官,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水准、严谨务实作风、优质裁判,让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活起来,展示出了他们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面。
2022年1月1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推出“典”亮凡星栏目,讲述身处审判一线的法官如何适用民法典公正裁判的故事,敬请关注。
“挺神奇的,我觉得他还是一直在我身边的,过年过节我就给他发微信……”王女士眼中满是泪光,哽咽着翻动着和丈夫的聊天记录,只是对方再也没有回复。
视频截取自《民法典进行时》第2集:生命尊严
王女士和卢先生1994年结婚,两人都是再婚家庭。2018年,卢先生因病去世,骨灰安放证和骨灰寄存卡分别被王女士的儿子、卢先生前妻生育的女儿保管,但双方因骨灰下葬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卢先生的骨灰两年之久都没有安葬。卢先生的女儿表示要把父亲和自己的母亲安葬在一起,可王女士对此并不认同:“我和老伴感情特别深,他生前也表示过百年之后要和我葬在一起。”
在卢先生刚刚过世的时候,卢先生的女儿就提出要把父母合葬在一起,等王女士百年之后也安葬在这里,家人们都同意墓碑上写三个人的名字。但是在下葬前,卢先生的女儿又推翻了这个协商结果。于是王女士把卢先生的女儿告上了法庭。
骨灰安葬问题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案件处理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对逝者的尊重。人不在了,但尊重仍要在,骨灰是死者本人人格价值的一种延续,不能随意处置。老人去世时就骨灰如何安葬没有留下遗嘱,但老人生前的生活轨迹并非无迹可寻。于是,我对老人生前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力争案件处理结果能够符合老人的心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亚运村人民法庭法官付艳讲述了她办理此案的思路。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付艳
付艳说:“其次,我考虑的是老人不在了,对谁的精神影响更为突出。一边是相濡以沫的配偶,一边是割舍不断的血缘至亲,似乎两者很难进行衡量。在近10年的审判工作中,见多了离婚时双方不堪的争夺,也见多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反目成仇,在这样的重组家庭中,各方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时间成为了本案的重要线索。两位老人再婚后,卢先生的大女儿很快就定居香港,二女儿也很快成家独立生活,当时王女士16岁的儿子与二人生活时间相对较久。两位老人共同生活24年,卢先生14年的病中,王女士一直悉心陪伴照料。
付艳回忆了一些细节,“老先生的女儿称原告为阿姨,而原告的儿子则称老先生为爸爸。原告让儿子购买四穴墓,并且愿意老先生前妻的骨灰迁入,待百年后三人共同安葬的行为,表明其确实与老先生感情深厚,才能做出如此妥帖的安排。”
最终,法庭判决由原告提取骨灰并主持安葬。
在多年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付艳有很多的思考。“在普通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法律的规定是原则,但永远离不开对人性的思索、对感情的呵护。法官是一份职业,但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比普通人更为善良、更为理解别人、更为洞察人心的人,本着对人的尊重、对最素朴的情感的尊重、对心灵深处最善良部分的尊重,作出一份合法合理合情的判决,才能真正的化解矛盾。”
付艳说,“即使一时不能被一方当事人所接受,但从长远来看一定能够对这个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尊重法律、尊重生命、尊重爱。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